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(1176)正月,记叙了姜夔途径扬州时的所见所闻。开篇一句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”,姜夔先点明自己要去的地点是扬州这座淮南名城。接下来的“过春风十里,尽荠麦青青”和“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”,则描述了春天里的扬州,没有当年的歌舞繁华,到处是野生的荠麦,曾经的亭台楼阁连一点迹象都找不到了。望着眼前经过金兵铁骑蹂躏的城市,词人的心中不禁涌起了万千的感慨。“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”,正在姜夔沉浸在故国青山的沉痛之中的时候,黄昏的戍楼上鼓角幽咽的响起,传遍了整个空城。一个“空”字,化景为情,抒发了对于金兵蹂躏后留下这座空城的愤慨之情。
“杜郎俊赏,算而今、重到须惊。纵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,难赋深情。”姜夔明写杜牧,实写自己,扬州的繁华一扫无迹,这种变化对于他来说是出乎意料的,他的内心受到了难以承受的冲击。词人借前人之笔,反衬眼前有景说不得的苦楚。“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、冷月无声。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”,二十四桥和明月似乎已经成为了扬州的代名词,在姜夔的妙用之下,这两句表现出了一种凄美之色。在姜夔看来,二十四桥依然如故,吹箫的女人无可寻觅,只剩下那桥下一湾流水印月,凄凄冷冷,毫无声息。那桥边的红药不知为谁还在开放。在整首词的结尾处,充斥着时过境迁、物是人非的感觉。